Skip to main content

Li Zheng flyskywhy@gmail.com

活在当下

生命短暂,生命无常,生命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活着。

作为人来说,人活着的意义,除了生存、生殖,还有幸福地生活。

生活其实就是各种爱好,所以要让人生有意义,就在于快乐地活着。

因为人是群居动物,所以人要想真正快乐,就要让周围的人大部分都比较快乐。

快乐的真谛就在于“活在当下”:不要沉湎于过去的快乐或痛苦而快乐或痛苦,不要寄望于未来的快乐或痛苦而快乐或痛苦,只要在眼下当前的每一秒钟都抱着乐观的态度工作或生活。

我“在当下”乐观地想着这些体会对周围的人有帮助,也期望快乐能经常升级为幸福。

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幸福程度逐级提升的生活:享乐的生活、做事的生活、沉思的生活。

如此看来,前述体会仅是最低级的普通人的“享乐的生活”,低于成功人士的所谓的成功学的“做事的生活”?

其实古希腊哲学家包括亚里士多德只是在哲学上探讨、但最终并未定义出幸福是什么。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人的一切烦恼皆源于人际关系,但人的快乐与幸福也只能从人际关系中获得,幸福就是对共同体的贡献。成功学作为目标导向,认为在成功之前都是不幸福的,而阿德勒心理学认为真正的“活在当下”,则是过程导向的,即人生是连续的刹那,根本不存在过去和未来,只需认真地活在此时此刻,无需关心将来是否恰好“成功”。最好再结合观看视频从古代思想中寻找生命的意义,你骨子里是儒家还是道家呢?,可知老庄的“不追求世俗之上的意义,也不追求世俗之上的无意义,而是追求这两者之间的虚无”,这就是道家活在当下的逍遥生活的实践了。

阿德勒心理学科普书籍建议阅读《被讨厌的勇气》,纲要如下:

  1. 自立:(目的论、课题分离、勇气)
  2. 与社会和谐相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横向关系、鼓励)
  3. 活在当下:(人生的意义由自己赋予自己)

虽然说“成年人之间只有筛选,没有改变”这句话是互联网大厂为了快速招人而喊出来的口号,但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强行要对方改变一般只会导致对方反感,这样就本末倒置了。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帮助别人上,所谓“救急不救穷”、“升米恩,斗米仇”其实都是智人的心理反应方式或者说人性,所以乐于助人只能是帮一些小忙,如果是大忙的话则只能靠他自己想办法,这也就是阿德勒心理学所说的“课题分离”,我们顶多表示一下关心以让其恢复点心理能量以更有动力自己解决问题即可。

心理学中所谓能量,其实指的是活动的意愿,越是觉得生活充满乐趣因而愿意参与各种社会活动、越是觉得世界值得探索的,就简称为能量越高。其实从生物学角度看就是多巴胺等幸福激素的分泌浓度。

人生主线:获得幸福。方法是,无法劳动前,为共同体提供劳动价值,不过要尽量按照如何做好人生最重要的事——选择中所言选择人数较多因而语言交流较多的工作团队;行动不便后,为子孙提供存在价值。

人生副线:获得资源。 50 岁前尽量完成学习工作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感受越努力资源越多越快乐的良性循环,否则 50 岁前也是苦难之旅; 50 岁后要接受苦难之旅,包括亲人同学去世、朋友离开等等,除了学会心态上的放下,尽量延长人生主线中的劳动价值可以大概率避免苦难之旅导致的恶性循环。

人生基线:获得健康。锻炼身体可以提高能够杀死癌细胞的 NK (自然杀伤)细胞水平,可以分泌让心情愉悦的内啡肽。定期体检。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向别人发泄愤怒情绪的本质是没有能力通过心平气和的方式说服别人,于是想通过责骂等语言暴力的方式控制别人,了解了这一点,知道了自己无能的本质,就不会通过发脾气的方式伤害别人,也不会通过强行压抑怒火的方式伤害自己,而是应该想办法通过提升自己能力、将为共同体创造价值作为目标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根据我的实践,我的许多好运也许就是我的好脾气吸引来的:P

顶级心态历程: 乐观 -> 知足 -> 无所谓


备注:

要警惕毒鸡汤,比如成功学书籍,或是象长期独处者的真实画像:人生的另一种清醒这种已被我实践证明是悖论的文章,这些都是资本家为了让底层成为一盘不容易团结的散沙从而容易压榨底层所鼓吹出来的洗脑思想。

我之前一直不明白那些僧人道士在修行什么,自从我在实践中体会到极致孤独后,我明白了他们只不过是在通过打坐冥想的方式对抗孤独而已(冥想已被证明能增厚前额叶皮层也就是提高逻辑能力、工作记忆、人生动机等),他们的确对抗了孤独,但也失去了生活乐趣和为人类作出贡献。虽然我认为学习了阿德勒心理学就可以简单获得幸福后,就无需再去理会其它心理学中创伤治疗和哲学中的主体客体等等繁杂的术语,但有个哲学思想还是有一定道理的——人生没有意义,但人类有意义。所以秉持着退休以后就自动获得逍遥幸福生活的想法是错误的,而且从一些文章上也可以看到某官员退休后(陷入孤独)变老年痴呆,从史书上也可以看到一些名人被贬谪后(陷入孤独)郁郁而终。一些建议:行动不便后如果感到孤独可以进行打坐冥想,也可以参加老年大学或想办法聚集几个脑力劳动者比如软件开发人员在同一地点继续开发软件并日常闲聊,也可以应用越来越成熟的 AI 陪伴机器人。

儒释道等追求心灵的平静 -> 阿德勒心理学追求人生的幸福

被阿德勒心理学所启发的《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是值得一读的。

为什么高敏感者通常没有等级观念一文可知,约有 20% 的人是高敏感者,他们比较容易共情,信奉的是相见也是有缘,长久相见感情深,这样子就容易被现在利益至上的社会现实暴击,因此想要达致逍遥生活,还需要控制好共情的边界,以免与他人产生不必要的冲突。可以对照主体性强的高敏感人究竟厉害在哪里?中列出的一条条来提升主体性从而能比非高敏感者更强,而且此时仍然对人保持着真诚而非戴着面具,比如在对话中如果说出自己某方面较大优势可能导致他人嫉妒(人性使然)的情形下,通过戴面具进行说谎的替代方案是选择不说,这或许才是道家修行到真人的境界。

剩下 80% 的人信奉的是人与人之间都是利益交换,长久相见也无真情,因此还需要获得利益才能达致逍遥生活。

按照人格来划分的话,约有 3% 的人属于回避型依恋人格,如果其不努力参考比如回避型从“我害怕”到“我可以”的全过程这样的文章将自己改变为安全型人格的话,就只需要朋友而不需要伴侣,那估计要认可阿德勒心理学中为共同体提供劳动价值的理论后才能获得幸福。

  • 想通 + 接受 -> 逍遥
  • 想不通 + 接受 -> 平静
  • 想通 + 不接受 -> 悲伤
  • 想不通 + 不接受 -> 愤怒

读书的意义就在于遇到事情时增加想通的概率,也就增加了接受的概率,最终增加了逍遥的概率。

你的大脑不是你,你的大脑运行过程中产生的意识才是你,大脑只是你的一个器官。或者说,大脑是你的硬件,在这个硬件上运行过程中的软件才是你。有种说法是,当生病或年老导致行动不便时,身体是你的牢笼,其实可以更近一步的说,当大脑生病比如焦虑、抑郁等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或神经习惯路径出问题时,大脑也是你的牢笼,除了在身体层面积极锻炼运动以产生内啡肽、多巴胺等,还需要在社会层面想办法满足多巴胺的分泌。

《基因的奴隶》一书其实并不太准确,更精确的是多巴胺的奴隶。

宗教其实是古代的心理学,玄奘西天取得的佛经也只不过是为了取回另一种心理学方法,来让人通过接受的方式解决因战乱、疾病失去亲人等导致的心理问题。观看佛教如何从学问变成迷信的?舍利子的制作方法,专利公布号CN101011211A即可对佛教祛魅。

现在有了现代的(且被我实践验证的)阿德勒心理学明确了获得幸福的两大原则——无法劳动前,为共同体提供劳动价值,行动不便后,为子孙提供存在价值——那么其它儒释道和各种名言警句心理文章这些琐碎技巧是否正确以及施用,皆看其是否符合这两大原则、以及我在这里提出的是否有利于多巴胺的分泌。

比如笃信宗教的人,可能因为每日的虔诚而认为获得了神秘力量庇佑而有利于多巴胺的分泌,但是基本不会因此而对共同体多提供什么劳动价值,顶多为一些迷茫之人提供一些情绪价值,更多的则是由于宗教之间的战争而为人类共同体带来巨大的负价值,以及有些禁欲的宗教丧失了子孙存在价值。

比如唯物主义者,通过现代心理学可以避免宗教迷信的干扰甚至欺骗,从而为共同体创造更多的物质价值并在此过程中更有利于多巴胺的分泌,通过现代心理学更理智地接受亲朋的离开,更平静地为子孙提供存在价值。

比如有个心理学技巧叫做不要在意他人的评价,否则你会活在他人评价的标签中而失去自己的主体性,类似你做某件事别人夸你好(实际上是这件事符合了他的利益)而你则欣然继续做这类事从而成为了别人眼中的老好人而不是真正的你自己,诸如此类的琐碎技巧非常之多甚至互相矛盾令人无所适从,实际上只需看是否符合上面提到的两大原则、以及是否有利于多巴胺的分泌来决定是否做某事即可。

比如你受到了他人不公对待,而感叹所谓的人性之恶,其实只不过是他人在以他的视角维护甚至攫取他的利益,所谓他的视角其实就是这种方式可以让他的大脑分泌出多巴胺。此时你也许遭受了一些金钱上的利益损失,但只要薪酬收入能覆盖健康生活支出,那么这就不是主要矛盾,你只需要理性分析你目前的工作是否为当前的共同体创造了价值,如若不然,顶多换个学校/公司/项目组继续为新的共同体创造价值即遵循阿德勒心理学的原则而已,而不能仅仅是在家打游戏或看书等一个人的活动。

比如换学校/公司/项目组最好是尽量按照如何做好人生最重要的事——选择中所言选择人数较多因而语言交流较多因而不会妨碍多巴胺分泌的工作团队,或者虽然是个体户但至少每天也都是有在与人打交道的。别人大概率只会是自己人生路某个时间段的过客,比起佛教或其它心理学消极的所谓放下,按照前述原则进行新的选择才是更积极的解决之道。

比如选工作最好选自己喜欢的工作,因为做喜欢做的工作时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而心流状态会分泌多巴胺,而且此时工作效率很高,能为共同体创造更多价值。

比如犯罪分子为啥会顶风作案,是因为他们过往各种独特的经历塑造出了他们在做这些事情时会分泌出多巴胺的大脑,如果他们(在坐牢期间)学习了阿德勒心理学或是劳动改造(改造出在劳动过程中会分泌多巴胺的脑神经习惯路径),那就有可能从犯罪过程或坐牢伴生的痛苦中渴望幸福从而施行为共同体创造价值的原则——当然为了更长久的幸福,不应该为了犯罪共同体而是为了更广阔的人民共同体创造价值。

比如一些有钱人为什么会吸毒、跳楼,本质上是为成功学所害,只知道不择手段或凭运气获得了大量金钱,但其工作白天也是一个人进行,晚上也是一个人度过,如此多巴胺分泌越来越低,会觉得世界空虚或者说抑郁,如果不学习心理学特别是阿德勒心理学进而重新进行工作/环境选择,就可能会通过吸毒来刺激大脑,然后毒品破坏了多巴胺分泌系统,最终无药可救。

比如得了绝症,不选择喉咙插管以免没有语言交流导致妨碍多巴胺分泌导致生不如死,不将时间花在医院折腾身体、金钱而是用姑息疗法(比如止痛剂)将时间花在家人朋友身边。

比如男人更倾向于需要生理价值,女人更倾向于需要情绪价值,这其实无关道德,而只是智人早期生物演化的结果——那些广撒网被奖励多巴胺的男人的后代更容易流传下来,那些经常聊天八卦增进关系被奖励多巴胺的女人更倾向于聚在一起抚养后代使其更容易存活下来——那些捧高情绪价值踩低生理价值的女拳是反人性的,反之亦然的大男子主义也是反人性的,反人性的东西是无法真正长久的。

比如人们喜欢与朋友们一起玩棋牌游戏(四人玩的麻将优于二人玩的棋牌)、玩多人电子游戏、旅游聚会,是因为与朋友们一起进行社交活动时可以让智人的大脑分泌多巴胺。有了足够的多巴胺,就能让人有动力投入第二天/下一周新的工作,为共同体继续创造价值。

比如同事聚餐可以不去,一来同事一般不会是朋友,聚餐过程中不会产生多巴胺,且餐馆菜品一般较油腻,对血管健康进一步对大脑健康并不利。同样的道理,同事旅游,不是朋友的话旅游过程中也不会产生多巴胺,也可以不参加。例外的可能是同事聚在一起玩游戏(棋牌游戏、电子游戏、田径游戏)可以参加,因为游戏是可以提升人际关系的,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同事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工作伙伴,我认为如果更进一步能在一起玩游戏的则还可以成为朋友,只不过概率极低罢了。

比如为何电子游戏长大了感觉不好玩了,而小时候觉得好玩,是因为小时候有许多小伙伴一起玩游戏,而长大了一般都是一个人在玩游戏,多巴胺分泌不够,也没有协力通关的价值感。

人类经济不断增长的底层原因,可能是人的欲望,或者更底层的多巴胺。